幼儿学习礼仪的时间永远不嫌小,宝宝一出生,就开始吸收环境中的一切,包括行为方式和礼仪。再小的宝宝都有观察、模仿的能力,所以礼仪培养是从出生就开始了。6个月大的宝宝就已经会模仿成人的表情和行为举止了;到了1周岁,幼儿可以在陌生的环境下察言观色,观察父母的表情作出适当的反应了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宝爸宝妈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,以为宝宝还小不懂,其实都被宝宝看在眼里呢!在宝宝面前的时候宝爸宝妈们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,要引导宝宝学习礼貌用语,学会用温柔的语气跟宝宝对话,多说“请”和“谢谢”,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形下,给宝宝做礼貌用语的使用示范。6个月开始,爸爸妈妈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礼仪了。
一、爸妈应该鼓励宝宝分享和互助的行为。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,安全感、自我满足感提升 后会有爱满溢的行为表现,这些行为表现并非是父母逼迫宝宝呈现的,而是宝宝自主发展和观察成人模仿行为的结果。
二、辅助宝宝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。宝爸宝妈可以和宝宝一起约定一些事情,并执行跟进
三、辅助发展宝宝的同理心(换位思考)。同理心的出现是心智发展的表现之一,成人可以提供宝宝认知情绪的机会,多向宝宝展示情绪的正确表达方式。
除了家长,幼儿园的老师也会教孩子们一些基本礼仪。在孩子学习到这些内容之后,重要的就是去监督孩子的行为和及时纠正,可以通过以下方法:
如果孩子正在做一些不良的行为,比如说雨天故意踩水坑等,孩子会因为被水溅湿裤脚或者鞋子而不开心,这个时候家长在孩子受到惩罚后,要跟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要这么做,让他们长记性。
暂时剥夺一些权利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有作用。如对于孩子吃了糖后乱扔糖纸,或者乱吐果壳等,剥夺其三天或者一周吃糖果、吃水果的权利。
当孩子做了不良行为后,家长要明确地向他们表示责备或不赞成,蹲下注视着孩子的眼睛,温柔耐心的说清不对在哪里,为什么不对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宝宝的言行举止和父母的教导有着密切的联系。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,爸爸妈妈不能忽视,一定要用科学的教育方式,引导、示范、认知、共同合作,这样对宝宝才能产生真正深远的影响。